查看原文
其他

邯郸3少年杀人细节曝光……恶魔在人间,我们如何保护孩子?

育儿周刊 育儿周刊官方公众号
2024-08-24



近年来,青少年霸凌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,近日“河北邯郸3名少年杀害同学”事件引发舆论广泛讨论。愤怒、心痛、无力、呼吁充斥全网。


恶魔少年“比想象中还残忍”

他还只是孩子,能有多坏?

谁能想到,有的孩子坏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
少年显示出的恶正一步步击穿社会认知的底线,人神共愤!


被害者王子耀,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,早年父母离异,父亲在外地打工,他便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。他会收拾家务、帮家里卖苹果、在饭桌上给姑父倒酒。家人眼里,他是一个“稳当、乖巧、老实”的男孩。

可是,谁也没有想到,春光明媚的三月,他鲜活的生命会被3名恶魔扼杀、掩埋……

3月10日下午3点,王子耀告诉奶奶几个同学叫他出去“吃好吃的,玩地道(一种游戏)”,并高兴地说“一会儿就回去”。下午5点,爷爷干活回来,发现他还没回家,一个电话打过去,关机了……

王子耀出门前,大概想着这3个平时欺凌他的人叫他出去玩可能是想化敌为友,或许最多就是被“欺负一下”“钱被拿走一些”。谁也想不到,他的忍让没有换来善终。这次,他们居然起了杀心。

“头部血肿,脸部有数十道刀伤、钝物的伤口,颈部大概有七道,腰部有七八道,多处肝脏有出血口。”

“为掩埋尸体,这三人是分了两次在大棚里进行挖掘,第一天挖了一次,案发当天又挖了一次。”


这些证据都表明,这并非激情杀人、过失杀人,而是一场主观恶意极大、有组织、有预谋的犯罪,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想过让王子耀活着离开……

在家人发现王子耀失踪后,找他们询问,他们还在冷静地狡辩:“没看到过”“被一个矮个子陌生人接走了”“不知去向”。他们若无其事地该吃吃、该喝喝,淡定地继续上学。被调查时,仍然在警察面前镇定自若地撒谎、串供,至今也没有听到他们一星半点的愧疚与忏悔……

这3名恶魔少年的冷血残暴让人不寒而栗。全国人民翘首以盼,希望恶有恶报!正如罗翔教授所说的那样:只有惩罚才能带来改造的效果,让人知罪、悔罪。




 “罪有应得”

但不是所有正义都会准时到达

近年来,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低,有关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的讨论也越演越烈。


根据我国刑法,未满12岁的人,不受刑事追究。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,犯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罪,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,情节恶劣,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

“杀人偿命”本是自古以来的公道。可是年龄却成了那些没有是非观、道德感、敬畏心的恶魔少年的挡箭牌。

“我是未成年,你们判不了死刑的,哈哈哈哈”


2004年,黑龙江13岁男孩赵力宝将同村14岁女孩小芳拖进玉米地里强奸。被捕后,由于未成年,赵力宝很快被释放,最终赔偿了受害者9000多元了事。

因为这笔赔款赵力宝遭到了父母的数落和责骂。没想到,赵力宝非但不反思自己的过错,反而把罪责全都推到了受害者小芳的身上。

于是,仅仅在判决书下达一周后,赵力宝半夜潜入小芳家中,将小芳妈妈连捅了19刀。

赵力宝被抓捕后,在法庭上对着法官狂笑:“我才13岁,判不了我死刑的,哈哈哈哈……”

最后,他的确只被判处了18个月的劳动教养。

时隔20年,谁也不知道这个恶魔藏在哪个隐秘的角落里。


作案时未满12岁周岁,不予立案。

这一行字让无数被害者家庭有苦难言、悲痛万分……

2023年8月30日,湖北荆州发生一起10岁男孩杀害4岁女童案。由于男孩作案时未满12周岁,不符合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,被公安部门撤案处理。事发后,男孩被送到湖北武汉一所专业机构接受心理矫治,时间是6个月。

时间流逝,算算时间,这名害人的男孩又可以开始正常上学了。

可怜的是,被害女童父母永失爱女,至今没有等到男孩和其父母的道歉。这份伤痛需要他们花一辈子来承受,无法愈合……


只有罪有应得的惩罚才能告慰死者。王子耀爸爸痛心呼喊:“乖孩子,等爸爸给你报仇雪恨!”


经律师分析,因为对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,这次邯郸3个恶魔少年面临的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。网友们高呼:“枪毙!”

血淋淋的事件让无数家长担惊受怕、心惊肉跳。

谁还敢让年幼的女儿独自走在上学路上?

谁敢放任孩子跟同学独自出去玩?

谁敢对孩子说你要对世界保有善意?

甚至有网友发出:“孩子,我宁愿去监狱看你,也不去坟头看你。”的哀叹。

希望每一个受伤者家庭得到安慰,为每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伸张正义。我们得到的“教训”已经够多了,不能再让恶者快,善者痛。

年龄不应该是未成年人犯错、犯罪的免死金牌!

法律应该是保护未成年人而不是保护未成年人犯罪!


人性本恶?关键在家长的教导

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有些人从小就显示出异常,如惹是生非、暴躁易怒、轻易地离家出走等。如果家庭教育不当,父母不负责任,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。”

有一种人,Ta们天生缺乏了共情能力,对别人的痛苦或悲伤完全没有感知能力,冷酷无情,严重缺乏负罪感和同情心。

就像一头“白眼狼”,你对他多好都没有用。

反社会人格是一种病,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一定会犯罪,但是ta们像是一颗“定时炸弹”。

比起“天生坏种”,我更相信是父母的教导让他们“不分善恶”。


3-6岁是儿童主动性、道德观发展的关键时期,这时候他们会不断地试探自己的语言力量与身体力量。你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孩子会对脏话很感兴趣,喜欢推搡他人。

一开始,他们在试探。此时成人的态度对他们的是非观的形成至关重要。

有些家长在孩子动手打人的时候,会觉得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,不必认真计较。甚至欢欣鼓舞,觉得自家孩子厉害,就不会被欺负了,殊不知你的“纵容”会逐渐模糊他的道德感。

我们不应该为任何一次暴力行为、任何一种暴力形式鼓掌。
​“欺负”就是从第一次“默许”开始的。

孩子不懂事,所以需要大人的教导。当孩子第一次挥出拳头时,大人可以提醒他们:“不可以恃强凌弱”“打人是不对的”,也要让孩子学会共情,问问他:“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”“如果你被打了会感觉怎么样呢?”“你打了他,他的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感受”等等。


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,什么事情不能做。

我们要警惕孩子成为这样的人:

1、无法遵守社会规范的人;

2、习惯于欺骗和操控别人的人;

3、办事容易冲动,没办法提前做出计划的人;

4、容易发怒,很有攻击性的人;

5、毫不顾忌自身或者他人的安危的人;

6、一贯地不负责任,喜欢甩锅的人;

7、在伤害、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的人。

不让孩子欺负别人,也不让孩子受被人欺负,这应该是所有父母给孩子的家教。


“好欺负”不是他们的错

 受害者大多是“沉默者”

“被虐儿童身上的气质,似乎有一种气味,会吸引‘捕食者’”。

霸凌者总会挑选那些听话、乖巧、懂事、孝顺的孩子下手。

就像野兽围捕猎物。

但是“听话”“乖巧”“懂事”“孝顺”并不是那些受害者的错,错的是那些毫无是非心、道德感的施暴者。


据《南方周末》报道:上初中前,王子耀在肥乡区读私立学校,虽说成绩并不算好,但是一个性格开朗、老实听话的孩子;

初一学期末,王子耀慢慢开始变得不愿上学。奶奶询问原因,王子耀却不直接回答,只是对奶奶说:“奶奶,我不上学了,叫我去地里干活吧。”爸爸问他是不是被欺负了,也没有得到正面回答。

为什么很多被欺负的孩子只会忍气吞声,不会告诉父母呢?

有的孩子因为怕得不到支持,所以选择不说。

有朋友说,小时候告诉父母自己被欺负,只会得到:“他怎么只打你不打别人?”

不分青红皂白,就让孩子反思自己。孩子对家长不信任,不相信家长可以替自己遮风挡雨。孩子便会认为说了也是白说,还不如不说。

有的孩子太过懂事,怕给父母“添麻烦”,所以不说。

一个过于听话的孩子,当他受别人欺负的时候,往往不会反击。他被欺负后不愿告诉家长,一是因为害怕家长的指责,二是害怕给父母添麻烦。


人类有一个共性,越是感到羞耻和痛苦的事,越容易说不清楚,成人是如此,孩子更是如此。
因此,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变化,不要孩子不说就默认没有。

以下情况需要家长注意:

1.突然不愿上学

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,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,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。

2.无端情绪变化

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,有厌学的念头,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,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。

3.抱怨有同学针对他

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。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试着缓解这种情况,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,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,不经意地聊聊天。

4.身上出现伤痕

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,身上还有伤痕,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,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。千万不能忽视。

5.行为异常

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,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,如特别粘人、拒绝去学校、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,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。

6.睡眠出现问题

失眠、噩梦、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表现之一。


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

不要让孩子太懂事,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

只有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接纳与认可,他们才有勇气、自信面对外界遇到的各种危险、质疑,并奋起为之抗争。当他们遇到别人做出令自己不适的行为或语言,才能积极维护自己,坚定自信地表达不接受的态度。


平时就要养成倾听的习惯

不管孩子唠叨什么,不管有多么幼稚,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,不管重复了几千遍,我们都要像听领导讲话一样耐心、认真倾听。让孩子知道他说的每句话都有价值,家长是他最忠实的听众,他就会养成和家长无话不谈的习惯。

当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,父母千万不要急着逼问,也不要先去假设孩子是惹事心虚、在撒谎,你可以理解为,此时孩子需要一个心理缓冲期。

家长只要做到和孩子共情,孩子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,喜欢向家长倾诉。

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:“我们不惹事,但也不怕事。”

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的后盾,我们不惹事,但是也不怕事。如果孩子被人欺负了,语言警告或求助无效,“打回去”不是绝对禁止的。给孩子出谋划策,用正当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。平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,预设一些被欺负的场景,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欺凌。

不做残忍的施暴者,

不做沉默的受害者,

也不做冷漠的旁观者。





 编辑/袁曼书

图片/网   络
排版/朱   海
主编/黄小容

推 荐 阅 读




幼儿园的娃娃爱看报纸,这到底是咋回事?

首届亲子共创图画书大赛正式启动!多个奖项等你拿

北大著名女作家儿子先后自杀,如何结束原生家庭带来的“诅咒”?

开学后孩子自理能力变差,越长越倒退了?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育儿周刊官方公众号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